黑龍江省海倫市是全國“糧食生產先進縣”和著名的“大豆之鄉”。近幾年,這個市一邊四處“哭窮”申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,一邊變相投資近億元興建政府大樓,繼去年成功戴上“貧困帽子”,今年又搬進竣工不久的“豪華衙門”。這種“窮”“奢”通吃、自相矛盾的做法,不僅造成不良社會觀感,也引起當地幹部群眾質疑。海倫市一位主要領導向記者坦承,雖然已按中央“八項規定”要求,對政府大樓超標房間進行騰退,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持續深入,依然令他們深感窘迫和不安。
  將主導“申貧”領導捧為“功臣”
  海倫市位於黑龍江省中部地區,是一個擁有80多萬人口的傳統農業大縣。“十一五”末,全市農民年人均純收入6695元,年均增速高達19.5%。但為了獲得更多的財政救助和政策傾斜,這個縣級市的領導班子決定,寧要“裡子”不要“面子”,開始把眼光瞄準國家級“貧困帽子”。
  2010年11月,海倫市正式申請上報省定貧困縣。據該報告數據顯示,全市農村貧困人口近17萬人,年人均純收入不足1300元,70%的農戶靠借款維持生產生活,扣除人員工資和上劃,全市財政收入虧空高達3.5億元。
  2012年初,黑龍江省政府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正式公佈,海倫市“新晉”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行列,一舉戴上了“貧困帽子”。一些深諳此道的地方幹部竊喜之餘,心悅誠服地將主導“申貧”的領導捧為“功臣”,視這頂“貧困帽子”為一項特殊政績而津津樂道。
  “請”來的貧困帽子戴上就不想摘
  至於“申貧”之路的艱難曲折,一位機關幹部透露,如果沒有過硬關係和超常努力,這頂帽子根本爭不到手,當時主要把領導能用的“關係”都發動起來了,雖然貧困縣由省里決定,但市領導卻還要多次跑北京。
  如此“請”來的貧困帽子,哪兒捨得輕易摘掉?記者在採訪中發現,當地一些幹部之所以熱衷於“貧困帽子”,不僅是圖意地方財政上日子好過,可以有財力搞產業項目,更多考慮的還是個人收入、福利待遇的改善,而非數以萬計的撐起這頂帽子的貧困人口。
  記者查閱了海倫市最近三年的政府工作報告,未發現任何有關摘掉“貧困帽子”的工作目標或時間表。
  通過置換,政府得豪華大樓?
  與海倫市貧困帽子極不相稱的,是今年正式投入使用的政府辦公大樓。這個占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的政府辦公樓群,由一棟13層主樓和東西兩棟5層樓組成,共有辦公用房820間,僅會議室就有40多個。
  2010年,海倫市領導班子決定,將市中心占地近3萬平方米的政府辦公樓,評估9600萬元賣給一家遼寧企業,由該企業以海西新區寫字樓名義,在新址為政府建新辦公大樓進行置換。
  於是,就有了這座雄偉壯觀的地標性建築。海倫市一些政府官員將之當成創新城市經營理念的“政績”與“傑作”:不花錢也能“換”來新大樓。
  然而,記者卻從中發現,這個“換”字後面門道甚多。無論是“寫字樓”建設時的名稱,還是“置換”的方式,以及“沒花財政一分錢”的說法,無一不具有捉迷藏式的文字游戲色彩。正如一位群眾所言,即使按當時的地價,政府樓舊址拍賣至少值1個億,繞這麼多圈子用土地“換”大樓,不過是一些地方政府避開上級和社會監督的慣用手法而已。
  據新華社哈爾濱12月25日電  (原標題:“豪華衙門”戴上“貧困帽子”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t07ctcv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